孩子也会抑郁!如果孩子有这些表,一定要重视!
文章来源: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2017-08-31
说真的,从得知乔任梁抑郁症自杀到现在还是不敢相信。但是,抑郁症真的需要人们更加重视了,从带走哥哥到带走乔任梁,都是那么突然。的确现在社会给予人们的压力太大了,依然有很多人还在被抑郁症折磨。
那么,你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存在抑郁的可能呢?请根据您如今一周的情况,来完成以下测试:
DS抑郁自评表,Zung编制,美国教育推荐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
应根据过去一周内自身的情况作答,并按照表中分值计算出总分。将总分乘以1.25后为然后得分。
然后得分在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70分以下提示重度抑郁。
注意:该表仅仅用于抑郁症的自评提示,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果读者自测分数较高,并不一定就患上了抑郁症,可前往专业医生处咨询。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吗?看似无忧无虑的孩子也有可能患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
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这与澳大利亚及意大利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接近男女比1∶2。
儿童抑郁的表现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临床表现有其特点:
1.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
成年人抑郁症常见的表现如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卑和自责罪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却不常见,相反,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却十分常见。
2.部分儿童还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
如愤怒和沮丧等,有些则在表达认知症状时,如绝望和自卑还存在困难。
3.不同的年龄段各有特点:研究发现
3~5岁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特点为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
6~8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
9~12岁儿童更多出现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
12~18岁青少年更多出现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培养孩子的性格
让孩子充满阳光自信是远离抑郁的比较好的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呢?
1.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的房间里。
孩子获得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你,他心里也会知道你在那里。
2.满足孩子要有度
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能够心情愉悦地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告诉我们,“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总在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3.孩子发火的时候冷处理
孩子发火,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想办法让他去自己的房间发火。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适当地惩罚,并贯彻到底。
说“不”的策略: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即便孩子听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
父母之间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行,一个说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时可以给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4.正视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父母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在这方面,去找医生是比较好的办法,因为小孩子一般会把医生(比如医生)的话当回事。
5.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弄坏了妈妈的首饰,这样说是对的:“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没权利玩的东西,就会发生这样糟糕事。”这样说是错的:“你太坏了,你怎么能弄坏我的首饰呢?你成心不让妈妈戴了!”
句明确告诉了孩子,他的错误在于他“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并没否定孩子的人品。第二句话则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丧,打击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
6.放手让他去做
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
不要过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不要说的话:“你不行,这事你做不了!”让孩子“尝新”。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
7.让孩子敞开心扉
与人沟通是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更是一种能力,14岁的男孩子,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积极地及时地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会避免做出一些阴暗的事情,不及时控制、避免,他会更可怕的延续下去。在孩子8岁前,如果没有一个阳光快乐正确的母亲,那么这个孩子会在12岁后将她母亲的影子浮现在自己身上。所以,此时,一定不能认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变的,更不要认为长大了会好的,其实阴暗已经严重地出现在这个家庭里,如若没有制止与引导,长大只会更加严重与恐怖。
8.强调所得的东西,懂得爱
亲情友情,感官享受,强化这些“获得”,让他在享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强化他的认识:我拥有很多,我现有的东西很珍贵。
必须让他知道这些亲人们对他的好,不是应该的,不是必须的,这个没有谁欠谁的,给他的爱,是大人们的负责任,他必须懂得感恩。
他们以后也会是为人父母。这个没有坐享其成,他必须明白父母给他的不是必须,不是习惯,是爱。
9.必须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不管周围的人是什么身份,必须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身份区别。也许是爸爸的朋友,也许是妈妈的同事,也许是爸爸的司机,也许是学校门口的看守员等等,这些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他的给予,他必须心存感激。寻找,积累,强化那些美好的积极的事物,是给孩子生活的甜蜜礼物——每天都有收获,有爱,明天会更好,要努力!
孩子抑郁如何调节?
如果孩子有了抑郁的表现,父母也不要太着急,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去帮孩子调节(但如果父母也拿不准,比较好建议看医生)。
1.认知调节法
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抑郁状态,都有非理性观念在作怪。所谓认知调节,也就是诱导启发孩子进行深刻的反思,排除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比如,“学习失败是我的无能,我的无能让我没有希望,没有希望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是非理性观念。只要消除了这一非理性观念,抑郁情绪很快就会跑掉了。
2.暗示调节法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人的灰色心境亮起来。
比如可以用这样的暗示语——我现在处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心情十分平静舒适。我以前所以情绪抑郁,全是自己主观臆想造成的。不要认为自己有一两次失败,就是无用的人,就是比人家差的人,就抬不起头来。挫折困难并不可怕,我有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我开始学会凡事都要往积极方面想,我的心情不再压抑和抑郁了,我的心情愉快起来了。
这个方法与上一个相辅相成。
3.倾诉调节法
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学会倾诉心声,学会把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情绪,向亲朋好友诉说出来,学会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大雨过后有晴空,倾诉之后心中的抑郁情绪会一扫而光。
4.日记调节法
日记可以有两种写法:一是主观性的。有消极情绪时,在日记中自我倾诉,然后对消极观念进行剖析,辨明其中的谬误。这可以算认知调节法的一个具体方式。二是客观性的。不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提“我”字,尽可能地记录外界的现实生活。这样逐渐会看到生活中的阳光,心中也就会洒进阳光。
5.快乐调节法
情绪抑郁的人应该学会寻找快乐。父母应该引导孩子领悟生活中不是没有快乐,需要的是我们会寻找快乐。
培养一种兴趣爱好是一种快乐,看一次喜剧小品是一种快乐,踢一次球是一种快乐,唱一首歌是一种快乐,说一个笑话是一种快乐,参加一次聚会是一种快乐……
6.交友调节法
增进人际交往,搞好人际关系,是保持精神兴奋、情绪开朗的一剂良药。
人际交往有两重意思,一是从别人那里收获,也就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心理能量,来化解自己的抑郁情绪;二是从为别人付出中获得,也就是通过帮助和关心别人,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快乐,让抑郁情绪随风飘散。
7.目标调节法
有些人之所以感到学习生活受到挫折,往往是因为自我目标定得不切实际。目标难以实现,就感到自卑失望,就容易陷入抑郁状态。所以,应该指导孩子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不要太高太严,让自己有一颗平常心。目标调低了,就容易获得成功,心里也就容易收获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
- 上一篇:上一篇:抑郁症的鉴别方法介绍
- 下一篇:下一篇:走出妊娠期抑郁症的6个妙法
医生团队
MORE-
宋长惠 / 主任医师
宋长惠 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
刘秀华 / 主任医师
刘秀华 主任医师从事精神科精神疾病临床一线近40年,一直致...[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